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武科大6年14获国家科技奖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3-23 12:05:54点击数:【字体:  收藏
武汉科技大学自考 

武汉科技大学的社会美誉度在逐年晋升,师生员工感同身受,社会各界也给予重视。校园疾速展开,让人在好评之余透露出几分惊奇,如:六年14获国家科技奖;结业生就业率接连多年超越94%;校园成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校学生创业产生了千万富翁;工科院校走出了记者方阵……取得这些杰出成绩的为啥是武科大?本期推出专栏《为啥是武科大》开篇——


作为当地高校,接连六年14获国家科技奖


为啥是武科大


记者    程毓



         新年伊始,喜讯传来!在刚刚举行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能奖赏大会上,我校捧回1个国家技能发明二等奖,1个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自2007年以来,校园接连第六年获奖,国家科技奖到达14项,国家科技奖赏获奖排名居全国当地高校第二名。作为一所省属当地高校,武科大为啥能接连多年取得国家科技大奖?武科大持续展开的动力是啥?


打破点:展开学科优势和特征


        10年前,我校和许多省属当地高校相同面对展开迷惑。


        内忧:从冶金部下到当地,我校尚在习惯;没有院士等大师级领军人物,省部级项目一年十来项,国家级项目寥寥无几,科研根底较单薄。


        外困:湖北是教诲大省,高校聚集,部下要点高校就有8所,在争夺政府投入、科研项目、产学研协作等各方面竞赛十分剧烈。


        怎样打破本身“瓶颈”?怎样打破高校“重围”?展开的打破点在哪里?


        等,靠,要,不是办法,只要克难猛进,另辟新径。回忆校园“因钢铁而生,因钢铁而兴”的百年展开进程,校园找到了展开的打破点:环绕冶金工业链完善学科系统,大力展开冶金学科的优势和特征,让优势更优,特征更特。


        经过调整院系计划,增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我校逐步构建了以“钢铁冶金”为骨干的完好的“大冶金”学科系统,专业设置掩盖矿山挖掘、炼焦、炼铁、炼钢、矿渣处置、运送等冶金出产链的一切环节。


        各专业的研讨和展开方向杰出冶金特征,如资料学科首要研讨钢铁资料和耐火资料,化工学科首要研讨炼焦技能,机械和自动化学科首要研讨冶金设备和操控技能。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冶金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跻身全国前十,14个一级学科排名前50,博士点从3个展开为36个。


        会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以冶金工业链为研讨方向的科研渠道。“耐火资料与高温陶瓷省部共建国家要点实验室培养基地”、“钢铁冶金及资源使用教诲部要点实验室”、“冶金配备及其操控省部共建教诲部要点实验室”和“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能教诲部工程研讨中间”等14个省部级要点实验室(工程中间)先后挂牌。活跃引入高层次人才,8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方案”、3名湖北省“百人方案”人才落户我校,30多名世界国内闻名教授学者受聘我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校园严密结合世界冶金研讨范畴的前沿和我国冶金工业展开的需要,展开选题立项、科技攻关、效果变换,组成跨学科、跨范畴科研团队,活跃展开新理论、新技能、新资料研讨,逐步构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显着优势和特征的研讨范畴。“我校取得的14项国家科技奖有12项都与钢铁冶金有关,是我校严密环绕冶金工业链,不断拓展研讨范畴,不断科技立异的效果。”科学技能展开研讨院常务副院长柯昌明说。


立足点:效劳湖北区域经济


        湖北区域经济特征是重工业兴旺,特别是钢铁、汽车制作业,拉动许多中小公司展开,其构成的宏大工业链掩盖机械、电器、资料、矿业、环保、检测、办理等许多学科,而这些学科,我校都有。


        我校对于湖北区域经济特征,看到了省属院校展开的立足点:发扬学科和人才优势,自动融入湖北当地经济建造的主战场,环绕“当地政府最关怀啥,公司最需要啥”,为区域经济效劳。


        校领导亲身率博士团、教授团、教授团,造访湖北省各地市州,为当地政府和公司出谋划策、技能征询和效劳。


       校园选派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员驻守各地,担任“科技特派员”,知道当地需要,热心穿针引线,及时排忧解难。


        总出资约5.6亿元的新冶钢90万吨焦化工程,是湖北省2006年度十大要点工程项目。校园安排跨学科联合攻关,将取得的科研效果广泛使用于工程施工,该工程提早两个月投产,节约出资1000多万元,节能减排效果显着,为公司发明了杰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效劳当地经济建造的一个样板工程。


        为助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造,校园树立了“绿色制作与节能减排研讨中间”,大力展开节能降耗、环保新技能的开发与使用研讨。2010年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能与工业使用”项目成功处置了含钒页岩高效提取的要害技能难题,在湖北咸宁等地得到使用,完结“绿色”提矾。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该技能共新增产量35.99亿元,减排污染物150多万吨,尾渣660万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


        校园相继与武汉、黄石、孝感等地树立了全部协作关系。与武汉市二十多家中小公司树立了技能协作关系,都市环保、瑞升科技等公司依托校园的科技效果得到了疾速展开,仅为青山区每年新增产量2亿多元。活跃参加黄石市科技计划和政策征询作业,研制项目在黄石大冶铁矿投产,每年为该公司发明效益6000多万元。组成博士团深化湖北重要的化工工业基地孝感应城市,为当地公司“号脉”问诊。


        正确的定位和优质的效劳,使我校敏捷占据了湖北钢铁工业科研的较大比例,确立了在湖北区域、中南一线钢铁工业技能援助的重要位置,被评为“科技效劳湖北先进单位”和“效劳湖北经济社会展开十强高校”。在效劳区域经济的一起,校园的科研实力显着增强,近五年承当国家、省市和公司的各类科研项目两千余项,科研经费年年过亿,取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效果奖90多项,完结了湖北当地经济和校园展开的双赢。


增长点:校企协同科技立异


         2006年我校与武钢结为“战略联盟”。依照协议,当年“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能研讨院”在校园挂牌,武钢每年给研讨院投入50万做运转经费,1000万元做严重、要害的技能难题和关联的根底科学研讨。


        这次校企协作的成功,让校园看到了展开的增长点:发扬学科优势和特征,与公司协同立异求展开。


        校园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中型公司集团签定《全部战略协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技能开发、效果转化等方面结全部协作伙伴。校园树立董事会,约请全国13个省市区的冶金、机械等12个职业的51家公司作为董事会成员,进一步亲近了校园与公司的联络。


        校企共建科研渠道,我校先后与10多家公司共建了实验室、研讨所或中试基地,使用科研渠道联合科技攻关。“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能研讨院”树立3年,两边的协作研制项目就达300多项,获各级科技效果奖赏29项。尝到了甜头,两边的协作愈加严密,2009年一起投入资金6000万树立了“世界钢铁研讨院”,旨在打造跨职业、高水平、世界化的钢铁研讨与转化安排。当前,武钢投入3000万,在我校建造“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能研讨院联合实验室”。


        校企同享人才资源,20多位公司高工级老总受聘我校“特聘教授”,近百名教授级高工担任“兼职教授”。他们不仅为我校带来科技前沿的信息,并且带来公司的需要,给我校的科技立异注入了强壮的生机和宏大的推动力。急公司所急,做公司所需,公司有严重技能难题,校园一致和谐安排,举全校之力,多学科教授协作,不断破解公司出产各个重要环节的热门、难点和要害疑问。


        取得的国家科技奖都来自与公司的联合攻关。2007年获奖项目处置了制约矿渣处置的瓶颈,2008年获奖项目改进了高性能钢种的出产技能,2009年获奖项目下降了钢铁职业的焦化污染,2010年获奖项目破解了高效提钒技能难题,2011年获奖项目研制出系列下降薄带钢出产耗费的核心技能,2012年获奖项目促进了高温工业的技能进步和节能减排。


        校企协作完结了科技效果与出产需要无缝对接, 80%以上的科研效果完结同期转化,成为公司展开的助推器,成了公司赢利新的增长点。硅钢是各种电器制作的首要资料,全球只要10来家公司能出产,我国的高磁感硅钢一向靠进口。我校与武钢联手攻关,把握了硅钢技能,完结了技能再立异,取得专利68项,具有技能窍门200余项。此项效果的使用打破了世界技能壁垒,推动了钢铁工业科技进步,支撑了我国机电和动力工业的展开,仅武钢3年完结产物总销售收入184亿元。该项目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资 料:2007-2012年获国家科技奖赏目录


1. 2007年,张一敏等,含铁渣尘高效使用要害技能开发与工业使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2008年,祝洪喜等,钢铁冶金储运与精粹设备炉衬资料长命高效技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2008年,参加完结,武钢取向硅钢制作技能自主立异与工业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 2009年,王光华等,焦化进程首要污染物操控要害技能与使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2009年,吴开通等,大线能量焊接系列钢技能发明及使用,国家技能发明二等奖。


6. 2009年,陈建勋参加,本体元建模办法及其在软构件库互操作性办理与效劳中的使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 2009年,参加完结,武钢物流全体信息化技能自主集成与立异,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 2010年,张一敏等,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能及工业使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 2010年,毕学工等,大型高炉高效出产归纳技能的开发与使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2011年,李楠等,洁净钢锻炼用耐火资料要害技能与使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 2011年,李友荣等,下降薄带钢出产耗费的要害技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2. 2011年,参加完结,大跨度铁路桥梁钢成套制作与使用技能立异,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3. 2012年,李楠等,高品质耐火资料制备进程微结构操控技能与工业使用,国家技能发明二等奖。


14. 2012年,钟冬望等,建(构)筑物撤除定向爆炸要害操控技能与工程使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评  论:底层立异六合宽

 

易之言


     武科大六年14获国家科技奖赏,解读这些辉煌成就,咱们有许多方面能够考虑:比方职业特征明显、教员结壮肯干、立异机制灵敏……这些都不错,可是我以为最要害的一点是,武科大广阔科研作业者乐于长时间扎根底层一线,甘坐冷板凳,沉得下心、耐得住孤寂;长于从底层一线获取立异营养,科研作业与出产实习严密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充分使用校园资源与优势,武科大底层立异完结了“双赢”。


    底层有富矿。展开科研不能凭空捏造,需要项目,项目从何而来?底层出产一线的难题就是打破口,这些难题是上天赐予科研作业者的名贵机缘。在底层一线找项目,科研才干持续展开;与底层一线技能力量构成合力,科研才干做大做强。这些年,我校教员承当的科研项目敏捷增长,其间88%来自出产一线,仅与武钢协作的项目就达300多项,科研经费自2006年起年年过亿,60%以上来自底层公司。张一敏教授在几十年科研生计中,上过的矿山成百上千,下过的矿井不可胜数,把底层一线的“疑难杂症”带回实验室“解剖”,再把实验效果带到一线承受实习查验。李友荣每天“泡”在底层一线,有时为测取实验数据,要车间接连作业几十个小时。长时间扎根底层一线,教授有做不完的项目,使不完的劲。试想,若是没有底层一线的埋头苦干,没有天长日久的实验堆集,怎样奢求有如此多的效果?


     底层有能人。底层一线“潜龙伏虎”,他们长时间在一线摸爬滚打,堆集了丰厚的“实战”经历,或许他们处置不了高端科研难题,可是脱离他们,许多难题能够就“停滞”。纵观我校许多的科研项目,哪一个没有底层“能人”的身影。李友荣教授就曾经是底层的“能人”,1969年本科结业,李友荣分配到重庆十八冶,在冶金职业一线作业。从工人做起,先后担任技能员、技能组长,堆集丰厚的工程实习经历。1978年,他考取武科大第一批硕士研讨生,在教师带领下,开端科研,结业留校任教。放眼全国科技界,底层一线还“长”出许多为社会发明价值、为公司发明财富的教授:玉米教授赵久然、李登海,小麦教授赵昌平、吕安全……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院士、李振声院士更是闻名遐迩。科学研讨有许多疑问,光靠做实验、写论文是处置不了的,需要底层一线教授的“指点”,需要“金点子”。


     底层有生机。哪里有需要,哪里才有时机;哪里有舞台,哪里才有作为。与其在实验室“凭空捏造”,倒不如到“遍地黄金”的底层挑大梁、当主力,脚结壮地、意气昂扬地干出一番作业。武科大以工科见长,脱离实地调查、脱离一线实验,科学研讨、技能开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换而言之,车间、厂矿就是没有围墙的研讨渠道。使用类技能开发是如此,许多范畴的根底研讨也是如此。若是脱离了来自底层公司的资料、样本,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高科技项目就失掉用武之地。这些年,校园与底层公司共建实验室、研讨所、中试基地,在公司树立“科研根据地”;选拨一批年富力强的教授担任“科技特派员”,长时间进驻底层,帮公司处置实际疑问,就是看到底层的生机。如今许多高校注重推出多少项科研效果,而对科研效果转化与使用不太介意,武科大科研作业者底层立异既重研讨又重转化,科研立异作业有生机也有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