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武科大自考办:减少招生并非解决就业难的理想途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23 13:39:08点击数:【字体:  收藏
 

大学生的就业难,其实是一个必然现象。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毛入学率”,这指的是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也就是说,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4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如此高的毛入学率,就业显然会成为问题。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按照这一发展态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长期存在。

大学生就业难,须有应对措施。但倘若试图以就业率为指标来控制招生规模,效果不会太理想。统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无非就是看毕业生的就业协议签订比例,而注册一系列空壳公司、由空壳公司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相关管理部门以就业率作为专业存废的标准,为了保住招生计划,形形色色的虚假就业协议难免层出不穷,从而导致就业率统计的失真,这只会让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得越来越严重。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无非两个途径:其一是管住供给、减少大学的招生规模;其二是扩大需求。

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减少招生并不是方向。从总量上看,我国目前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例只有7%左右,这一比例是远低于先发国家水平的,扩大招生仍然是必要的。要讨论的是如何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即多开设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减少就业困难专业的招生人数。这样的调整应该由谁来主导呢?如果由管理层根据就业率来把关,就难免出现“假就业”的现象。事实上高校比管理层更关心就业率,随着毛入学率的上升以及适龄入学人数的减少,高校之间对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此高校显然会根据市场需求结构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由高校分散决策显然会比管理层统一决策能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这就需要管理层把专业自主设置权更多地下放给高校。

必须认识到一点,适龄的青年即便不进入大学,也是要进入就业市场的,故而减少高校招生并不会真正缓解就业难问题,关键还是要扩大就业需求。教育部提出,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在长期内这的确是化解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是不多的,其原因在于国家在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这一局面在未来有望发生改变,目前发达地区正在面临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发展瓶颈,民间投资向中西部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同时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也要相应跟上,才能有力地推动中西部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就业岗位。

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都是吸纳就业的最重要力量。但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地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通、投资机会少的问题,这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大学生自主创业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一个解决之道是,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也要在税收、日常管理等多方面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这一系列的问题,单靠教育部的倡导呼吁是解决不了的,需要更高层面的统筹解决。(武汉科技大学自考专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