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教授走企业】把课堂搬到企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18 09:55:29点击数:【字体:  收藏
 
把课堂搬到企业
 
记者 程毓
 
 
课堂,在轰鸣的的车间里,在企业的会议室里。
学生,有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有在生产一线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
老师,来自武汉科技大学。
 
我校机械学院液压传动课题组的老师,应企业的邀请,把课堂搬到了企业。20多年来,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济钢、武钢、韶钢、水钢、柳钢、攀钢、鄂钢、邯钢……
 
 
车间里的培训
 
 
“上完课,我们几位老师一身灰尘,双手油污。”回忆2007年在韶钢车间里上课的情景,机械学院液压传动课题组的陈新元教授一脸苦笑。
 
当时,韶钢三炼钢从意大利进口的结晶器振动装置上的核心控制元件总爱出毛病,从设备上换下来的元件寄到美国MOOG公司修复检测,来回要半年。一个元件10多万元,三炼钢备了20个元件,竟然还不能保证正常生产。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元件送到武科大来检修。
 
打开元件,经过检测,液压传动课题组的老师们得出结论;不是元件质量有问题,而是使用该元件的环境和安装有问题。意见反馈到三炼钢的设备厂长周峰那里,他将信将疑,邀请老师们去厂里现场诊断,并给工人们做培训。
 
那天,十几个技术人员在现场等候。陈新元走进车间,看到眼前的坏境,顿时皱起眉头。“地上到处是厚厚的油泥,设备上满是油污、灰尘,上方还不停地滴着水,冒着气,不知是漏水,还是雾气结的水滴?”他心里更加坚信先前的诊断。
 
“打开设备上的防护罩。”他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三下两下地拧开几个螺丝,把防护罩打开了。陈新元见状,生气地说:“20多颗螺丝坚固的防护罩,你们偷工减料只上了3、4颗?这怎么行!” 在场的工人马上叫苦连天;“这空间狭小,要猫着腰才能进来,安装一次花一个多小时,腰都要累断,好辛苦。” 陈新元听了,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当他探下头,看到原本银色的元件面目全非,黑糊糊一坨时,更加生气了!“你们自己看看,防护罩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工人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接话。
 
陈新元蹲下身子,蜷在狭小的空间里检查元件,起身出来时,满手油污。他严肃地对工人们说:“这些元件是精密仪器,最怕水、油和蒸汽,你们安装防护罩太不认真,元件当然容易坏。一个元件十多万,难道你们不心疼!” 工人们个个面露羞愧。
 
“防护罩要安装好,要把螺丝都拧到位……”
“液压设备清洁工作要做好,及时擦去灰尘、油污……”
“防水防潮措施要加强,把上方漏水原因查清……”
还要定期检查,责任到人……”
 
 陈新元详细地讲解了使用、检修和保养方面的要点。专业实用的现场培训让在场的工人们心服口服。
 
这次培训后,车间进行了清理和整顿。陈新元和课题组的老师还帮忙改进了防护罩和元件,进一步增强了元件的使用寿命。元件更换周期由一个月左右延长到一年以上。
 
 “经过那次培训,该企业只要有液压方面的问题都找我们,至今已经签了3个科研项目,拨款200多万。”陈新元开心地说。
 
 
会议室里的答疑
 
 
“企业的学生和学校的学生不一样,企业的学生往往带着现场的问题来上课。若高校老师只懂书本上的理论,不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照本宣科,站不住企业的课堂。” 陈新元说。
 
2011年8月的一个上午,在江汉石油第四机械厂的会议室里,中间摆放着一排长凳和条桌,四周围坐着三圈人。有穿红色工作服的年轻人,有手里拿着图纸的中年人,还有头发略显花白的师傅。他们交头接耳,左顾右盼。
 
陈新元和其它三位老师在该厂培训科长的带领下,走进会议室,坐在了中间的位置上。刚才还吵吵嚷嚷的会议室,一下变得安静了,在座的人都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那眼神好像要钻进我们的脑子里,想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大的本事。”陈新元笑着说,“当时,我心里有些砰砰乱跳。那阵势,不像答疑,倒像三堂会审。”
 
他看到身边的湛从昌老师和傅连东老师从容淡定的样子,心慢慢地静下来。湛从昌老师70多岁了,一直工作在科研一线。傅连东老师曾在企业工作了十多年,现场经验非常丰富。“那次去企业,课题组特意精挑细选了几位有多年企业经验的老师。”
 
科长简单的开场白后,到场的人马上踊跃发言。“液压缸的活塞杆操纵的方向拨叉总出现旋转,导致对位不准,怎么回事?”一位40多岁的车间主任站起来大声地提问。
 
“工作过程中,液压缸的活塞杆可能随机旋转,会导致拨叉对位不准。”陈新元边做着手势,边解释原因。
 
车间主任“哦”了一声,点了点头,接着问:“能不能解决呢?”“可以解决。”
 
车间主任还不罢休,继续问:“怎么解决呢?”问完,眼睛直盯着他。
 
“有两个办法,一是设计时在缸里面活塞杆上加装导向装置,二是改进现有机械设备,在拨叉杆上加装导向装置。”车间主任认真地听完,露出满意的笑容,说了声“谢谢”坐下了。陈新元轻轻地吐了口气,心里却一点也不觉得轻松。
 
一位戴着红色安全帽的年轻技术人员站起来,打开手里的图纸,点了好几个位置,问:“机车液压系统阀门的噪音不知为什么越来越大?”
 
陈新元望向湛从昌老师。湛老师心领神会,胸有成竹地说:“有可能阀口污染,高压泄油;也有可能是油中混气,气蚀造成的。要注意清洁和密封。”
 
提问一个接着一个,没有片刻间断,一直到主持答疑的科长说“快12点了,老师要吃饭了”,还有几个人站起来说有问题,并央求老师们留下手机和QQ号。
 
陈新元神情有些凝重地告诉记者:“企业现场出现的问题复杂多样,高校的老师要既懂理论又有现场经验,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更实在的帮助。”
 
 
最好学的“学生”
 
 
鄂钢有个“学生”,其认真好学的劲头给陈新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他在鄂钢给企业职工做培训。刚上完第一节课,坐在第一排紧贴着讲台位置上的一个男生站起来,“陈老师,我有问题要问。”
 
陈新元有些疑惑,“我刚上完第一节课,就有问题要问,难道是我没讲懂讲透?”还好,这位学生问的问题不是他讲课的内容。陈新元耐心地解答着,并知道他叫鲁红勇。
 
这之后,陈新元走进课堂,总能看到坐在第一排埋头看书的他;上课时,陈新元望着他,总能看到他专注的眼神;一下课,他就贴到陈新元身边,不停地问这问那,而且不仅问题多,还问得很专业。“每次上课,他都像是有备而来。” 陈新元说。
 
一次下课,这个学生又凑上前问:“多套恒压变量泵并联使用,远程调压原理是怎么回事?”
“这个是新技术,我在杂志上看过,但没有研究过。”陈新元实事求是地说。
 
看着他的眼神流露出失望,陈新元说:“你若有资料可以拷给我,我晚上看看,明天和你交流。”这个学生高兴地说:“有资料,我拷给您。”
 
晚上,陈新元琢磨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一进教室,陈新元就思路清晰地为鲁红勇讲解了这个技术。他听了直点头,听完后说:“我在杂志上看过,和您讲的一样。”陈新元听后苦笑不得,原来他是考老师的。
 
一年多后的一天,陈新元正在学校进行研究生答辩,一个陌生的来电显示在手机上,接通后,也没有自我介绍,“陈老师,我们正在使用的一套伺服系统总往一边跑,是什么原因……”声音滔滔不绝。陈新元听出来了,是鲁红勇电话找上门问问题了。
 
“现在,我只要上新班的课,都会和学生讲鲁红勇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学校学习的时光。”陈新元说。